手機品牌跨界入局,5G和AI技術快速融合,讓電視行業熱度不斷。一面是低價競爭泥潭,一面是新變量接連入場,電視究竟往何處去?繼首發全球首臺疊屏電視、率先推出智慧大屏交互系統Hi table之后,8月19日,中國彩電第一品牌海信正式推出國內首款社交電視,用實際行動給出最好答案——回歸技術和研發才是正途。
火力全開,兩月三推潮科技
電視最近成了“網紅”產品,行業老大海信更是如同“開掛”。
7月8日,海信推出全球首臺疊屏電視,一舉突破液晶顯示技術天花板。憑借海信獨有的疊屏控制算法,在行業內首次把液晶電視的靜態對比度從此前的最高1萬提升到10萬以上。中科院歐陽鐘燦院士表示,疊屏電視是一個足可以讓中國人在顯示發展歷史上留名的大事件。
邁出密集推出新科技的第一步之后,僅僅時隔一個月,8月9日,海信發布全新智慧大屏交互系統Hi Table,實現TV+AI+IoT+社交的全部架構,超越了目前一切智慧屏體驗。
10天之后,也就是8月19日,海信在北京正式推出國內首款社交電視S7,開創了六路視頻暢聊、共享放映廳、3DAvatar K歌、AI健身等前所未見的場景體驗。“今天的海信電視,已經是億萬用戶的大屏智慧生活中心,從這個角度講,海信早已領跑智慧大屏。”海信電器營銷公司總經理王偉表示。
畫質與交互,海信建起護城河
總結起來,海信最近密集推出的技術主要圍繞兩個關鍵詞展開——一是畫質,二是交互。如今,決定電視競爭能力的因素有四個:畫質、音響、內容和交互,這些也是未來大屏幕競爭的焦點。
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曾表示,隨著數字視頻制作技術的飛速進步,我們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質量內容,作為電視核心的顯示技術反而成了產業鏈上進步慢的環節,現有電視的畫質已經無法真正“打動”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,更不足以撬動消費者換機的剛需。
在畫質技術方面,海信一向積累深厚,其主導的ULED技術,通過算法、芯片、背光控制等已經大幅提升了液晶顯示能力。而此次融合ULED技術的疊屏電視研發成功,通過技術再升級則會實現液晶顯示的跨越式發展,滿足消費者對畫質的更高追求。
在交互方面,早在2001年海信就推出可以上網的互動電視,2011年率先提出智能化戰略,實現了大小屏互傳,2014年發布“聚享家”功能實現電視上的家庭私密社交,之后推出的VIDAA AI 系統行業首創全場景實時圖像搜索功能。
隨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,海信更是已經把電視的“交互”提到新的高度。
“‘社交’是電視場景時代的重要開始,我們判斷大屏已進入社交時代。”王偉透露,目前從交互方式上看,更多企業提出的智能屏都是一對一的,現在海信率先實現六路視頻交互,讓家庭社交場景成為可能。
國內首款社交電視S7是海信重新定義客廳顯示屏的第一步。“未來一定是顯示無處不在,連接無處不在,控制無處不在時代,電視的形態也將隨著新型技術的成熟變得充滿想象。站在這一歷史轉折期最佳競爭位置的海信,做好了沖刺的準備。”王偉說。
海信 “主場”始終是技術和產品的創新
某種程度上,海信的落子布局,也是對當下電視行業生態的回應。
電視行業有兩個很特別的標簽,一個是“利潤薄如刀片”,一個是“總是廝殺一片”。
在中國彩電市場上,價格戰是廠商獲取用戶的常態化手段。近一年來,電視價格戰讓行業銷售額下降近14%,根據中怡康推總數據,2019年1-5月,電視市場累計均價僅有2986元,已不足3000元。
但這不是海信的選擇。首發全球首臺疊屏電視、率先推出智慧屏交互系統Hi table,推出國內首款社交電視,海信用實際行動做出示范——回歸技術和研發才是正途。
三次發布會,海信接連表明態度:“推出疊屏電視只是一小步,希望我們的努力能把行業的焦點拉回到技術和品質,價格戰只會死路一條。”“電視行業應該學會仰望星空。”“電視行業除了價格戰還有不斷刷新的技術,還有詩和遠方。”
在行業內,海信向來是擁抱新技術最早、最積極的一個企業。2004年,在CRT、等離子和液晶混戰的窗口期,海信果斷舍棄CRT和等離子全力以赴主攻液晶平板,從而一舉奠定了自己連續十五年中國第一的市場地位。此后,自主研發中國第一款數字視頻處理芯片“信芯,開工投產中國第一條液晶模組生產線,推出全球首臺100英寸激光電視,推出全球最高5376分區的ULED超畫質電視……正是在技術上的深入積累和對消費需求的深刻洞察,支撐海信一次又一次嘗到了技術創新的“甜頭”,也有了重新定義電視行業游戲規則的能力。
“雖然行業時時在變,但海信的‘主場’始終是技術和產品的創新。”在一次講話中,周厚健曾這樣表示。
海信始終堅持"誠實、正直、務實、向上"的核心價值觀和"技術立企、穩健經營”的發展戰略,以優化產業結構為基礎、技術創新為動力、資本運營為杠桿, 持續健康發展。
海信擁有海信電器和海信家電兩家上市公司,海信、科龍、容聲、東芝電視等多個品牌,已形成了以數字多媒體技術、 智能信息系統技術、現代通信技術、綠色節能制冷技術、城市智能交通技術、光通訊技術、醫療電子技術、 激光顯示技術為支撐,涵蓋多媒體、家電、IT智能信息系統和現代地產的產業格局。